《蒙詔帖》(又稱《翰林帖》)是由唐代書法家、詩人柳公權於長慶元年(公元821年)創作的行書書法作品,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。
《蒙詔帖》計7行,27字。此帖字形長短寬窄不一,或斷或連,筆墨濃淡輕重有致,線條以中鋒為主,飽滿圓厚。在用筆方式上,有二王為代表的「一搨直下」,也有顏真卿為代表的「篆籀絞轉」。
《蒙詔帖》曾被世人譽為「天下第六行書」。
釋文
公權蒙詔,出守翰林,職在閒冷。親情囑托,誰肯響應,深察感幸,公權呈。
印鑒
《蒙詔帖》鑒藏印有宋「紹興」、「瑞文圖書」、「賢志賞」,元「趙氏子昂」、「喬式簣成」、「齊郡張紳士行」,明「馮氏鹿庵珍藏圖籍印」,清「安岐之印」、「王常宗」、「陳氏彥廉」、「韓式能印」、「韓逢禧印」等。
創作背景
據《蒙詔帖》文意推測該帖應寫於文宗時柳氏任翰林院書詔學士期間,而此帖中的「出守翰林」在文辭上不符合當時居官者職守的稱謂,因此可能是宋人據《翰林帖》的大意寫出。書法的前四行用筆較雄暢,結字亦尚穩妥,而後幾行用筆逐漸瘦薄,結字多鬆散,末行的「權」字筆畫也不成結構,與柳氏遒媚勁健的書風懸殊較大。種種跡象表明,此帖非柳書,乃是宋人仿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