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陽詢10《蘭惹帖》書法字帖真跡拓本(共2張圖片)

自古文人墨客對「筆跡」、「書帖」都要比「碑刻」要重視的多,沒有別的,就是想要看到所謂「筆法,筆跡」,以便最大程度上還原古人當時的寫字狀態,從而渴望「破解」大師們的書法要訣。
但是,紙絹木竹上之類當時人書寫載體,相對於堅硬的石頭(雕刻)來說,保存下來相當不易。沒有辦法的辦法,只能從碑記上去研究還原,聊勝於無啊。
但人們往往不滿足現狀,認為書寫媒介轉換一道後,特別是書寫媒介完全不同後,原來的毛筆書跡極易「變形」和矯正修改掉了,喪失了軟筆和書寫時的情緒和神韻。

所以,王羲之的帖《蘭亭序》,一直倍受歷代推舉,奉若神明。

在此認知上看歐陽詢,他也是碑多帖少,為數不多的字跡,也是倍受珍惜,比如《蘭惹帖》等。

《蘭惹帖》初看,好多人第一印象說是「歪斜凌亂」,是受了許多碑刻正楷先入為主的刻板影響。

剛讀此帖,不甚了了,根本讀不通,因此上面有些地方詞語太陌生。後來通過「頭條」提問,看到一個回答者解釋「蘭惹」為「阿蘭惹(若)」,當時的佛教用語,才頓開茅塞。又查到「猥辱」者,「承蒙」也,當時謙詞,如此方解開書寫此帖:

當時(貞觀六年),書者到「蘭惹」(修佛之地,可能是寺廟,估計也不是一般的佛寺,最有可能是「皇家寺院」)去逛,看到了諸多歷史碑帖——「見示諸家書,遍得看尋」(為何能有這麼多的歷代名書法?是專門收集和保管書法碑帖的嗎?碑林?還是「博物館」?),看完後只覺得心中透徹不少——「頓醒滯思」,生出:天下至今誰是善書者?自己有沒有「比肩」古人呢?!——估計,書者心中豪氣干雲,有俠之大者捨我其誰的感覺,看到自己已有所成,同時告誡自己,好自珍重(砥礪前行,任後人評說吧),所以後有「珍珍重重」之語!
有意思的是,當時人或者歐陽詢愛用疊詞,如還有的帖裡有「頓頓首首」等用法。

再看字跡,可以說,並不歪斜凌亂(顏真卿和米芾行書要說還真是潦草隨意),而是顯示出了相當楷書「功底」,歎為高山(另一座大山是「蘭亭序」)。
起首一個「貞」字,右短橫變點不稀罕,稀罕的是,直接與字「脫離開來」,首當其衝,如高處落石,猶如當頭棒喝,給人非常規的衝擊力。接著「六」字,取斜式,高低錯落,上下斜飛,不走尋常路;

還有「惹」字,第二筆一連串的婉轉流利上下纏繞跳躍,讓你見識「草法」的功力。一般人連續連筆,轉折處易薄弱,而歐陽詢卻從容不迫,絲毫沒有削弱變薄之意,真是如龍般婉轉飛動;還有「偏」字,硬是左撇不讓,從雙人旁(通「遍」字)下伸出厚枝,讓人想起毛體某些字的來處!……

此帖是參觀完後的留言隨手字,相當於現在的「名人題籤」。時間上很清楚,貞觀六年仲夏中旬,同一年的孟夏,也就是上個月(一季分孟,仲,季三月)才寫了大名鼎鼎的《九成宮醴泉銘》。也看得出來,歐陽詢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,貞觀年大概75歲高齡了,真是「人書俱老,老而彌堅」,後面到80歲左右還不斷有名碑出世。

師法王羲之等前輩大師,精研歷代碑帖,相傳其一次路遇西晉書法家索靖的碑文,幾次勒馬折返觀摩研究,後來又連續三天在碑前臨摹,直到熟爛於心時方才盡興而歸;成為好書癡學佳話。

所以,讀古帖,是和古人前輩學習交流了一番,珍珍惜惜啊!

作者:馬踏飛燕J
歐陽詢,字信本,公元557年出生於衡州。楷書四大家之一。隋時官至太常博士,唐時封為太子率更令,也稱「歐陽率更」。與虞世南、褚遂良、薛稷,並稱初唐四大家。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,筆力之險峻,世無所匹,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。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,並稱「歐虞」,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,最便初學,號為「歐體」,他的字有多人評論。
當代歐陽詢的楷書異常流行,其法度莊重險絕,為世人所知曉。
這部行書寫的歪歪斜斜,很難想像是歐陽詢的作品。
歐陽詢練習書法最初倣傚王羲之,後獨闢蹊徑自成一家。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氣勁峭,法度嚴整,被後代書家奉為圭臬,以「歐體」之稱傳世。唐代書法品評著作《書斷》稱:「詢八體盡能,筆力勁險。篆體尤精,飛白冠絕,峻於古人,擾龍蛇戰鬥之象,雲霧輕籠之勢,幾旋雷激,操舉若神。真行之書,出於太令,別成一體,森森焉若武庫矛戟,風神嚴於智永,潤色寡於虞世南。其草書迭蕩流通,視之二王,可為動色;然驚其跳駿,不避危險,傷於清之致。」
他的書法成就以楷書為最,筆力險勁,結構獨異,後人稱為「歐體」。其源出於漢隸,骨氣勁峭,法度謹嚴,於平正中見險絕,於規矩中見飄逸,筆畫穿插,安排妥貼。楷書以《九成宮醴泉銘》等,行書以《夢奠帖》、《張翰帖》等為最著名。
其他書體,也無一不佳,唐張懷瓘《書斷》中說:「詢八體盡能,筆力險勁,篆體尤精,飛白冠絕,峻於古人,猶龍蛇戰鬥之象,雲霧輕寵之勢,風旋雷激,操舉若神。真行之朽出於大令,別成一體,森森然若武庫矛戟,風神嚴於智水,潤色寡於虞世南。
其草書迭蕩流通,視之二王,可為動色,然驚其跳駿,不避危險,傷於清雅之致。」
虞世南說他「不擇紙筆,皆能如意」。而且他還能寫一手好隸書。
歐陽詢的書法早在隋朝就已聲名鵲起,遠揚海外。進入唐朝,更是人書俱老,爐火純青。但歐陽詢自己卻並不滿足於已經取得的成就,依然讀碑臨帖,精益求精。
歐陽詢10《蘭惹帖》書法字帖真跡拓本_0001
歐陽詢10《蘭惹帖》書法字帖真跡拓本第0001張

歐陽詢10《蘭惹帖》書法字帖真跡拓本_0002
歐陽詢10《蘭惹帖》書法字帖真跡拓本第0002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