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大中十一年(857),距李邕寫《復東林寺碑》126年後,廬山東林寺再次大修,又請人寫碑記之。這次撰寫碑文的是江州刺史崔黯,書寫碑文的則是與顏真卿並稱書聖的柳公權,柳公權當時任太子少傅。當時的廟宇或公卿大臣家立碑都以請柳公權書寫為榮,若求不到柳字,那是極沒有面子的。柳公權當然知道東林寺的大名,精心書寫碑文,筆法俊秀勁健,為柳碑中的上乘之作。可惜歲月流逝,戰亂頻生,東林寺屢遭焚燬,柳碑亦難逃劫難,後裂為數段。清康熙年間,朝廷將裂為數段的柳碑收入內宮珍藏,後經東林寺住持再三懇請,復還一塊給東林寺
做鎮寺之寶。
柳公權正書,崔黯撰文,石在江西廬山。此碑宋時就因遭火而剝落,清代斷裂,元朝有慕刻本。此碑雖是柳骨挺拔,但風稜已由外射轉入內蘊。隨著年歲的增長,斬釘截鐵外露的鋒芒也相應減少。
柳公權11《復東林寺碑》書法字帖真跡拓本第0001張